拾回'易學'失落的拼圖

发布时间:2017-03-17     阅读:449    原创

拾回'易學'失落的拼圖

 

一、易學有五大疑點要釐清與補正
'易學'自上古伏羲畫卦、中古文王作'卦辭、爻辭'以及近古孔子作'十翼',前後歷三千多年之醞釀,累積了三位聖人之大智大慧,所謂「人更三聖,世歷三古」,始克完成了「揭示宇宙奧秘」、「剖析人生真象」千古傳承之不朽鉅作—'易經'。'漢書藝文志'以'易'為'詩'、'書'、'禮'、'樂'、'春秋'五書之原,遂成群經之總匯,而為我國一切學術之淵藪。尤其自唐孔穎達作'周易正義'成為科考士子必讀之書後,'易經'更成歷代思想家、哲學家、政治家以及大文豪必須研讀之課題,這在我國二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上,的確是舉足輕重、影響至深且遠而無以倫比者。就因為'易學'領袖群經而為中華文化道統之原頭,所以凡為治'易'者,皆應闡精竭慮,不但要續其脈統,而且允宜張皇補苴,以臻其於圓融無缺之境界,而此亦係治'易'後學之職責所在也。
  正所謂「名不正則言不順,理不真則情不達」。文王之時,先天、中天、後天三大卦本為齊全無缺,然文王卻不但去其卦名,且將中天掩飾隱去不見,含混籠統,合三為一,獨存'周易'傳世,而世人之被其所欺矇者,又豈僅孔聖一人而已哉!近代'易'學家杭辛齋云:「讀古人之書,無定識定力鑑核之,受古人之欺多矣。」誠哉斯言!只以「'周易'一出,他'易'皆亡」。是故,後之學者,若無接通天地信息之能,亦無獨特超人之識見,則'易學'再傳千年,恐亦無從還元其本來之原貌,而天人地三才大道,亦恐只有「存其名而不見其實」之窘況虛浮於世也。
  '易學'本以「卦、理、象、數」為其主要內涵,然觀諸'周易'以及漢唐以迄清代儒家通人所有之'易學'著作,發現其要皆難以全賅,以致於互相爭議、辯論紛紛,曾無半點有益於'易學'術數之用也。是以,傳誦愈久,益見異歧,漸行漸遠,終成見解無有一致之態勢!此時,若無正本清源之正確理論,加以導正並予張皇補苴,則'易學'必卜難以逃脫式微沈淪之窮途浩劫!譬如:'易學'本為三才大道之學,但僅有先天與後天兩卦以說明其內涵,歷來治'易'之儒家,要皆知其尚缺中天一卦,然而幾乎無人能為之補正,甚且抱殘守缺而專以挑剔他人之文章見解為能事,炫己輕他,致令陰霾萬里,愈論愈遠離於'易學'之原經義旨!是故,杭辛齋亦有感而言:「建諸天地而不悖,質之鬼神而無疑,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,但得其數而神其用,固無投而不合,至其名稱之如何,宜可無問焉。」識者之見,確為的論!
  '易經'雖以'周易'為其全部內涵,然而一經深入探研究與實踐,不論是根據經文之記載,抑是依據實踐之結果,其邏輯理論與應用原則,可以發現尚有若干未前圓融與契合之處,諸如:
    1、「天地人」三才大道,其中「天道」有「先天八卦」可表,「地理」有「後天八卦」可象,只有「人事」獨缺「中天八卦」可徵!如此,三天缺中,信息不全,當然其應驗必為不全與不靈也。
    2、天地之數,由一至十,總數為「五十有五」,衍之已可全括億萬。然而經言「大衍之數」則僅謂「五十」而已,將天地之數憑空減去五數,後之學者眾儒,雖皆各各自圓其說,然人為之鑿痕未去,說法終竟不與道契,理由總與術違,若不駁正,難臻圓融。
    3、河圖洛書,宋儒有「十圖九洛」與「九圖十洛」兩派互異之爭議,於斯總見儒者「尊己、輕道、棄釋」弊端之一斑,亦徒顯「文人相輕」而予人以「紙上談兵,難收實效」偏頗感覺之譏也。
    4、文王之後天八卦,(其實非屬文王之作)將乾卦置於西北,把坤卦安於西南,而與先天八卦乾坤分別位居南北正中者,迥然不同,遂引發先儒時賢諸種說解相異之論。於今,中天卦出(請詳後文),三天卦齊,遂知乾坤兩卦,在後天卦位之安排,乃純屬三天八卦自然演變之法則有以致之者,是亦凸顯先儒時賢「學猶未迨、筆花亂顫、牽強紐合、強作解人」淺陃之一斑也。
    5、'周易說卦傳'曰:「天地定位,山澤通氣,雷風相薄,水火不相射,八卦相錯,知來者逆。是故,易,逆數也。」易卦順逆之言,蓋亦文王愚弄後學之一端,此與文王特意將「中天八卦」隱去不言如出一轍也。卦本有先天、中天、後天之分,然文王亦吝於繪圖說解,亦未肯將其卦名明示於經上,全賴後世宋代邵康節先賢之點明後,始能名正言順也。文王將三天八卦溶三為一,籠統混說而未將三天八卦之方位,一一詳為言明,致啟後學諸多之猜測與辯說,而後學仍渾然不察文王'周易'撰著手法之特異,致為其多所欺矇也。
    以上五點應該釐清,或該補正之處,乃為'周易'經文含糊其辭之犖犖(音洛,分明也)大者,也是二、三千年來困擾、迷惑群儒時賢之關鍵所在!這些謎團陰霾,若再不予揭開並予撥雲見日,必將形成往後無人修習研究之嚴重後果!試想:自'周易'成書傳世以來,歷經三千多年,投身鑽之賢者碩士學人,代不乏人,而且皆數以百記,惟觀其所有論著,始終鮮有開聾震瞶、光大經文義旨之作者?是以,論著愈夥,則歧異愈盛,而離經旨則愈遠矣!
二、「帝出乎震」這章是中天卦的根據所在
    清代江慎修著有'河洛精蘊'一書,云:「先儒傳先天之學,因謂『帝出乎震』一章為後天,其卦位乃文王所定,愚嘗疑之。」江氏懷疑「帝出乎震」一章之卦位,非屬文王所定。遂又云:「然象辭雖文王所繫,而八方之位,自有天地以來即定矣。豈待文王而始知所當之卦耶?河圖之妙,先天已含後天,一、二、三、四,即坎北、離南、震東、兌西之位,但易其乾、坤、艮、巽之四隅耳。此卦位非聖人不能定,而聖人不必為文王,古人神智創物,誠有不可思議者。…以事理驗之,南面而聽天下,嚮(音義皆同『向』)明而治,上古之為君者,即當如此矣。是知南為離明也,離在南,則坎不在北乎?堯命羲和,春曰「東作」,震在東也;夏曰『南訛』,離在南也;秋曰『西成』,兌在西也;冬曰『朔易』,坎在北也。更以事驗之,夏'易'曰'連山',以艮為首,豈非有取於『終萬物,始萬物』之義乎?商'易'曰『歸藏』,以坤為首,豈非謂坤與艮對,取其對方之卦,以示變革乎?」江氏認為八方之位,乃天生自然所定,即以為八卦之當配其位,舉凡聖人皆能為,而聖人不必為之王。文中更舉以事理作為其認定之佐證。江氏雖言之成理,然若於知曉'周易說卦傳'所言:帝出乎震,齊乎巽,相見乎離,致役乎坤,說(悅)言乎兌,戰乎乾,労乎坎,成這乎艮。」此乃寓中天八卦之義旨於後天八卦方位之文,其說法可能有變而必當修正其下文之所云:「古之聖人,心通造化,變易伏羲之八卦,別為方位,其理精深,其義廣大。天道、地道、人道,無所不在。書不盡言,言不盡意,即古經之言,豈足以盡此圖之義哉?夫子即其言解說之,或言方,或言時,或言德,或言象,互文見義,各舉一隅,以待後人之引申觸長耳。豈謂此圖之義盡於所解說哉?故後儒不妨各隨所見為說也。」江氏擬「帝出乎震」一章,「似是古經之言,夫子述之,下文解說之也。」雖然頗有見地,惟亦無從揭開此一千古謎團也。夫經文必先透識其義旨,而後始能「隨所見為說」。今者,'傳'文云:「萬物出乎震,震,東方也。齊乎巽,巽,東南也;齊也者,言萬物之潔齊也。離也者,明也,萬物皆相見,南方之卦也。聖人南面而聽天下,嚮(向)明而治,蓋取諸此也。坤也者,地也,萬物皆致養焉,故曰致役乎坤。兌正秋也,萬物之所說(悅)也,故曰說言乎兌。戰乎乾,乾,西北之卦也,言陰陽相薄也。坎者,水也,正北方之卦也,勞卦也,萬物之所歸也,故曰勞乎坎。艮,東北之卦也,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。故曰成言乎艮。」這裡洋洋灑灑地解說了「帝出乎震」這一章經文之義旨,辭雖明而實晦,如果僅按後天方位來解說,其中的確尚有諸多疑點有待澄清者。諸如:
    1、先天八卦首乾,中天八卦首艮,後天八卦即應首離為是。今者曰「帝出乎震」,既以震為首而言帝出,則歷來帝王之座位,皆應坐東面西始為真的。然而文中卻明言「聖人南面而聽天下,嚮明而治」,文義前後矛盾,南轅北轍,殊屬乖戾不合。
    2、稽考歷代帝王宮殿,要皆「座北朝南」,而無「帝出乎震」之儀象,此為帝王宮殿建築之座落取向,只符堪輿地學「南北八神共一卦」之真旨,而與「帝出乎震」毫無干涉也。事實與經文不符,誠屬可議也。
    3、將後天乾位說成戰鬥場所,而以陰陽相薄(交迫)釋其旨意,不知所據為何?金丹訣曰:「取出坎中畫,補離還復乾;純陽命本固,無礙性珠圓。」乾元一氣,正大光明,「戰」從何來?牽強說解,理應道明為是。
    4、說解又謂坎為勞卦,乃萬物之所歸者。此處所言,遍觀'周易'卦辭,何曾見說坎為「勞」而為歸藏萬物之所哉?北方「坎」位,義當為「險」。是以,不但「險」「勞」殊義,而且亦無「萬物所歸」之義涵也。
    5、說解「齊乎巽」,謂「齊也者,言萬物之潔齊」,義旨不明,真不知其何所云哉?
    6、謂「離也者,明也,萬物皆相見」,難不成萬物於東、西、北三方皆不相見乎?
    7、將坤之「致役」解說成「致養萬物」。役,為役使而為服務於人之意;養,乃育養、生養之意。坤雖能致養萬物,然「役」「養」異義,本旨不能全同,怎可混同說解哉?
    8、兌值西秋,雖言秋季有豐收喜悅之慶,然若為歉收之年,則悅從何來?誰能保證年年豐收大有?而且秋季肅殺之氣最盛,怎能釋其為「萬物之所說」耶?
    9、艮雖為「萬物之所成終、所成始」,然其位居東北,於時令應為冬春之交,於斯萬物正值冬藏蓄元儲精階段,如謂萬物因而終於此、始於此,亦屬勉強湊合之詞也。
    綜上九大疑點,曾無一卦之能說解明白而符經旨者,是亦無怪乎朱子注云:「此章所推卦位之說,多未詳者。」然而朱子不明本章所推卦位之說之評語,至明代乃有治'易'一、二十年之學者來知德先生,於其'易經來注圖解'中卻不以為然地曰:「諸儒因邵子解文王之卦,皆依邵子之說,通說穿鑿了。文王之方位本明,而解之者反晦也。殊不知文王之卦,孔子已解明矣,『帝出震』一節是也,又何必別解哉!朱子乃以文王八卦不可曉處甚多,不知何說也?蓋文王以伏羲之卦,恐人難曉,難以致用,故就一年春、夏、秋、冬方位,卦所屬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相生之序而列之。」來氏更進一步說明其見解云:「帝者,天也。一年之氣始于春,故『出乎震』。震,動也,故以出言之。齊乎巽,巽者,入也,時當入乎夏矣,故曰巽。巽,東南也,言萬物之潔齊也。蓋震、巽皆屬木之卦也。離者,麗也,故『相見乎離』。坤者,地也,土也。南方之火生土方能生金,故坤、艮之土,界木、火於東南,界金、水於西北。土居乎中,寄旺於四季,萬物之所以致養也,所以成終成始也。坤,順也,安得『不致役』,故言『致役乎坤』。兌,說也,萬物於此而成,所以『說』也。乾,健也,剛健之物,必多爭戰,故陰陽相薄而戰。坎,陷也。凡物升於上者必安逸,陷于下者必勞苦,故勞乎坎。艮,止也。一年之氣於冬終止,而又交春也。蓋孔子釋卦多從理上說,役字生於坤順,戰字生於乾剛,勞字生於坎陷,諸儒皆以辭害意,故愈辯愈穿鏧矣。」來氏以孔子之說順意作解,了無新意。以來氏浸淫'易學'近數十年之功力,尚未能跳脫'說卦傳'原文之藩蘺,是亦足見蘊涵三才大道至理之'易學',若無接通天地神明信息之能者,實難以有所突破與發揮也。
  自孔子以後治'易'之諸儒,凡對「帝出乎震」一章所作之傳解,除清代江慎修之說法尚有些見地之外,即便是作'傳'之孔子本人,亦難免「傳文牽強、說解不倫」之窘態現焉。究其原委,蓋有下列數端:
    1、此章係文王將「中天八卦」之名隱去,只留其義旨內涵寓於「後天八卦」方位之上,致失其主要對象,當然無從求其說解圓融也。
    2、原文任意變更卦序,故意以四時之序作論,而不依「易卦本為示人從出生至成長並藉修煉由後天返回先天之大法」順序敘說,在無人點破之下,當然顯得支離無章而難於傳解也。
    3、經文第一個字「帝」就不知其所指為何物,接下來後面傳解之文,當然就難免偏離中心義旨而不知所云矣。夫「帝」者,即為'道德經'所云:「吾不知誰之子,象帝之先」之「帝」,其真義乃為「元神、靈魂」之謂也。孔子不言怪力亂神,只好將其傳解為「萬物」,來氏並將其解釋作「天」,兩說無一中的,開頭便錯,正是「失之毫釐,謬以千里」也。道家'金丹妙訣'云:「道本無為法自然,聖人立像假名O(讀如圈);平常日用全彰露,打破方知象帝先。」打破,即為金丹煉成,聖胎靈珠出世,超凡入聖之謂。「象帝先」即為'道德經'之言。是以,道家知「帝」之為何物,而儒者不知人體奧秘,宜乎其之錯解連連也。
    4、春、夏、秋、冬四時之序,本屬大自然循環之理,人人皆能知曉,誠然無需以八卦另為解說之必要。江慎修之言「八方之位,自有天地以來即定矣,豈待文王而始知所當之卦耶?」確係不刊之論。而且'易'之內涵,乃以「天人地」三才大道為其核心所在,而三才各自有一八卦可象:先天八卦表「天道」以論天理之定數;中天八卦表「人道」以明人理之變故;後天八卦表「地道」以辨八方之位。先天不易表天象,中天簡易表人事,後天變易表地理。以此知'易卦'既非針對四時自然之序而作,其於人理有關之思想行為、進德修業之指導,要皆以「中天八卦」為準則也。是以,本章之義旨,似明實晦,致令後人說解無門也。
    5、唐朝袁天罡、李淳風二人合著之'推背圖',預言中所配之卦象,自唐代武則天年代起「乾卦」,其後則依坎、艮、震、巽、離等後天八卦順時鐘方向遞配,舉凡歷史上有改朝換代之大事發生,即為遞換「宮卦」之時。袁李兩位預言大師,如依'說卦傳'「帝出乎震」之法則,應以後天「震卦」開始配於唐朝為是,然其卻以後天乾位為預言之起卦點,於此亦見袁李二師乃以「乾九」為至尊,而為「帝」之象徵者,明矣!中天卦之乾與後天卦之震同宮,故「帝出乎震」者,文王之本意,仍以「帝出乎中天卦之乾」為是也。今以'推背圖'預言之配卦出乎乾而不出乎震,是亦足為'說卦傳'本章所言,其真正經旨乃非指「後天八卦」之重要佐證也。
    '周易'隻字未提卦有「先天、中天、後天」之分,是亦可以想見文王含混籠統、涵三為一,似乎畏懼過度洩漏天機,有違天意而恐遭譴罰之況。雖然「今人不見古時月」,但是「今月曾經照古人」。真理永在,不會時過境遷因人而異。因此,一旦尋回、揭開真理真象,則張皇補苴,亦學子當然之職責也。茲將筆者所見,「帝出乎震」一章,其卦序與經文義旨,理應作如下之調整與說解:
    1、相見乎離:(表示人之降生在世,由一至十八歲之歷程)。
    此指先天乾與中天艮,兩「首」同宮相見,亦即人身難得今始得,形(艮)與神(乾)相見而合於一體,即人誔生在世之謂也。此宮先天乾九,中天艮六,後天離三,合計為十八之數,即表示人由初生至十八歲這段光明、天真、無邪、茁壯之成長過程也。
    2、齊乎巽:(表示人長大成人後,由十九歲至三十一歲之歷程)。
    此文,一指五臟六腑日見成熟成長,齊心為身體之長養而協同運作;二指凡聖同源,機遇人人相等,成凡成聖,擇之在人;三指宜「見賢思齊」,努力修真,力爭上游也。此宮先天兌四、中天坎七、後天巽二,合計為十三之數,即表示十九歲後之十三年當中,身心作為之過程也。
    3、帝出乎震:(表示人長大成人、煉丹成功,由三十二至五十一歲之歷程)。
    此指先天乾元金丹煉成,有如'氣功與健身,煉丹之歌'所云:「轟開百會嬰落地,功德圓滿笑開顏」之情景也。帝者,即如'道德經'云:「吾不知誰之子,象帝之先」之「帝」,乃為元神、靈胎煉成大丹之謂。亦為「靈珠出世」之義也。此宮先天離三、中天乾九、後天震八,合計為十之數,代表人從三十二歲至五十一歲二十年中,個人努力修真,終於煉成大丹並完成九年養丹成功之過程也。
    4、成言乎艮:(表示人通過韜光養晦,由五十二至六十八歲之歷程)。
    此指大丹煉成後需十五、六年之韜光養晦,有如六祖惠能隱身於獵人堆裡的過程。通過此關後,是乃真成「了生死」之得道者,故曰「成言乎艮」。此宮先天震八、中天離三、後天艮六,合計為十七之數,代表人從五十二至六十八歲十六七年養丹成功,可以出關來為民服務之過程也。
    5、致役乎坤:(表示丹成出關,普度眾生,由六十九歲至七十五歲之歷程也)。
    此指大丹煉成出關服務、培育眾生,有如坤地之長養萬物之情境。役者,為人服務有如被人差遣之意也。此宮先天巽二、中天兌四、後天坤一,合計為七,代表服務奉獻需有七年專注之功之過程也。
    6、說言乎兌:(表示普度眾生,萬物欣悅,由七十六至八十七歲之歷程)。
    此指得道之人於普度眾生有成,萬物咸皆有如秋收豐富般之喜悅也。說,音義皆同悅。此宮先天坎七、中天坤一、後天兌四,合計為十二之數,十二表示如一年十二月圓滿之數,故眾生萬物皆呈現喜悅歡心之情也。
    7、戰乎乾:(表示功德圓滿,天人交戰,由八十八至一百一十歲之歷程)。
    此指天人交戰之象。八十八至一百一十歲,肉身之年事已為甚高,大道修成者,因度人之功德圓滿,是該駕返先天,或是再留人間紅塵,兩者之間,可能需要擇一而為,故在此段歲月,必見「天人交戰」之景象。去留之間,有如「陰陽相薄」者也。先天艮六、中天震八、後天乾九,合計為二十三,代表功德圓滿而該回返先天也。
    8、勞乎坎:(表示聖人德被十方,無來無去,由一一一至一二O歲之歷程)。
    此指聖人德被十方,雖似出世,但其威儀教化則深入俗塵。毫光萬千,化身無數,隨喜隨願,教化眾生,勞而不勞。現三身,行悲願,無來無去,無有所住,永成不壞金剛是也。先天坤一、中天巽二、後天坎七,三數合十,天地皆呈圓滿之象矣。
    上述由一順行至四,運行於「陽儀」宮位,如以古言「人生七十古來稀」作論,陽儀走完,其數為六十八,正符古德之所言。而今科學發達,物質文明長足進步,即如不專事修真者,其人平均年齡亦多在八、九十歲之譜。但如針對修真煉丹成功者來說,由五順行至八之「陰儀」過程,此乃「為善不欲人知」、隨緣點化、教導人生的真實寫照。所謂「潛移默化」者,正指此「陰儀」歷程而言者也。
    「帝出乎震」一章之卦序與經文義旨,既如上述,而為群黎與修真者提供了循序漸進由後天返回先天之康莊大道,於此始見中天八卦於'易學'上所佔地位之重要性。同時,亦可卜知文王「混三天卦為一說」之原由也。正是:
先後天卦  千載傳承

起名知识更多